用户名:
密 码:
·南宁实现新鲜蔬菜首次出口马
·乡村行·看振兴丨“西瓜镇”
·北京为蔬菜增产提质提供专业
·海南陵水荔枝吸引国内外客商
·榴莲迎来销售旺季 价格有望
·四川剑阁:“香椿+魔芋”
·青海海西出台扶持措施助力枸
·新疆肉产量何以创十年来同期
·打造三个廊道“链”起全域乡
西兰花
大量西兰花上市 联系人:李女士 联系
青椒
大量青椒上市 联系人:李女士 联系电
圆白菜
大量圆白菜上市 联系人:陈女士 联系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区位图 交通图
关于市场领导致词招商政策张北特产加工企业市场大户出口贸易市场行情客户留言
张北农业最新动态农残检测上市预告供求信息蔬菜标准化物流中心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中原粮食主产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
2013/6/28 15:46:00
 郑州日报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结合区情,作出了“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以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这实际上是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与此同时,中原经济区亦作了“全国‘新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因此,在粮食主产区功能定位视野下实现 “新四化”同步发展尤为重要。 

一、中原粮食主产区“三化”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1.“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中原经济区以向国家供给粮食为主,一直以来,始终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关注农业发展。基于此,中原经济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乃至造成三产结构的严重不合理。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生产总值产业构成结构比为13.0∶57.3∶29.7,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在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区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业化、城镇化吞食大量耕地,导致的必然结果即是种粮面积减少而影响粮食产量。也就是说,在粮食主产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确保粮食稳产是难以调适的矛盾。同时,中原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工业资源从哪里来”,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捷径,而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位又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规模和层次。可见,工业化、城镇化进展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度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2.“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难解之题。在欠发达的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发展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农业现代化亦是刚刚起步,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是单纯补缺补差的问题。就粮食主产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议题而言,生产要素资源不足是推进“三化”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越多,投入农业现代化的就越少,反之亦然。但是,资源投放如撒胡椒面一般则可能意味着什么问题都无法有效解决。欠发达的粮食主产区为扭转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资源投入过度偏向工业化、城镇化,而对农业方面投入明显偏少,农业现代化沦为一种口号,难以付诸实践。粮食主产区有限的资源究竟应该投向何处、如何投放?在“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语境下,确实是难解之题。退一步言,即便工业化、城镇化快步推进,也未必能有效带动农业现代化。依靠超前的工业化、过度的城镇化,而没有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容易导致农业的萎缩以及严重的“城市病” 。 

3.粮食主产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增添了协调的难度。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来看,第一产业是基础性产业,贡献率随着工业化发展呈下降之势。也就是说,人类进行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农业渐趋萎缩,退居其次,工业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这种发展态势,在完成稳粮保粮任务的情况下,缩小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即发展是粮食主产区的重中之重。从理论层面分析,在粮食主产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抛开农业现代化,但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容纳的劳动力就越少,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何处?从聚居区域而言,转向城镇,融入城市生活;从就业行业而言,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或服务人员。推进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但粮食主产区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工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现代化滞后,“三化”发展中的任何方面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三化”发展刚刚起步且发展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协调彼此步调、达至相互合拍,实现“三化”发展相互作用、互为促动、良性循环,仍存在较大难度。 

二、 中原粮食主产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社会反响热烈。人们普遍认为,“新四化”同步是破解发展难题的一把钥匙,使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也为中原经济区为实现全国重要粮食核心区主体功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1.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相对于国家其他主体功能区而言,粮食主产区以提供粮食产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体功能,是鼓励农业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面临的诸多难题亟待解决。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基于粮食主产区的实际,快速发展中依然面临重重矛盾。矛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辩证地看,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因。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依然是横亘在中国城乡之间的铜墙铁壁,是阻碍“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不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而仅仅依靠国家适度的政策引导,只能导致“三农”陷入困境和迷惘。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中,“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最大症结。因此,粮食主产区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仍需要立足农业、关注农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采取积极措施搞活农村市场以实现农民增收留住种地能手以促进农村繁荣、提高农资投入以推动农业发展。 

2.以建设产业集聚平台为重点,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人多地少的国情表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主产区稳粮保粮任务依然艰巨。因而,在粮食主产区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不能以减少耕地面积、降低粮食产量、削弱农业地位为代价。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实质是重新调整和均衡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利益关系。实践经验证明,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但推进工业化也需要把握城乡之间的利益平衡点,挤占大批良田、削弱农业地位并非良策。应该依托城镇现有规划区域作好工业化发展这篇文章,整合提升中心城市和城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程度,实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粮食主产区推进工业化,要围绕农业生产、主打粮食品牌的发展主题,以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为重点,有效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逐步形成一批体现农业特色、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3.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为目标导向,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化旨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融合。但城镇化发展不能热衷于扩展城区面积、拉大城市框架,而在于增强吸引产业集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有内涵。产业是城镇化的有力支撑,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有效方式。就业是谋生之本,没有产业的强大吸附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生活在城镇、生产在农村的现状就难以根本扭转。因此,要把城镇产业发展放在城镇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方面根据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需要适度扩大城区规模,不断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布局,准确定位新城功能。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配套是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基础环节。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既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更好条件,又能提升城镇的层次和品位,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 


4.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两化融合,推动“新四化”发展。“新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实现“四化互动”,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在实现 “新四化”的过程中,信息化无疑是一个手段,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中都有渗透。信息化赋予了工业化新的内涵,提高了工业化的效率和覆盖范围,尤其是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从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链、整个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信息化。 “两化融合”就是要求将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极大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要改变农业传统的小生产模式,农业信息化被认为是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农业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过去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还会带来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对于提升农村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具有巨大影响作用。(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关闭窗口 ]

张北蔬菜城 版权所有 松际农网设计制作
地址:中国·张北207国道工业园区 邮编:076450
联系电话(TEL):0313-5226600  财富热线:13483334444  Email:zbscczbscc.com
冀ICP备18012206号-1